媽祖網路大學堂每週三晚間20:30YDM同修會公告區學習聖道→媽祖聖道學院 靈籤解說→新.六十甲子媽祖靈籤 活動訊息→FaceBook臉書 媽祖的話→YDM智慧禪 微 電 影 →媽祖心文化-揪您拜媽祖 展覽解說→媽祖心文化 YDM 20週年展線上解說 廟宇導覽→北港朝天宮線上行動導覽 影音頻道→YouTube育德媽祖同修會影音頻道 祈安參香→媽祖靈廟報導 志工登記→社會關懷行善服務團 YDM English 同修會公告(3) 交通方式 新朋友導覽
艋舺龍山寺 靈廟報導-育德媽祖同修會

艋舺龍山寺

艋舺龍山寺-靈廟報導
艋舺龍山寺

艋舺龍山寺

艋舺龍山寺

艋舺龍山寺

艋舺龍山寺

艋舺龍山寺

艋舺龍山寺

艋舺龍山寺

艋舺龍山寺

艋舺龍山寺

艋舺龍山寺

艋舺龍山寺

艋舺龍山寺

艋舺龍山寺

艋舺龍山寺

艋舺龍山寺

艋舺龍山寺

廟宇名稱:台北老城區的光明淨域~艋舺龍山寺


地址: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11號


拜訪日期:106.5.13(六)


建廟歷史沿革:


  萬華我們都念做艋舺,它並非是台語發音,而是原住民語,意思是獨木舟。以前這裡是港岸,有很多平埔原住民從淡水河上游駕著獨木舟下來這裡跟漢人做交易,因此稱這裡為艋舺。到了日治時期,艋舺一音與漢字的萬華相似,所以把這裡的地名改成萬華。久而久之萬華就跟艋舺畫上等號。


  艋舺有許多福建泉州的移民,當時前來墾植時為求神佑,多攜帶家鄉廟宇香火以為庇護,後因漢人聚落漸增,三邑(晉江、惠安、南安三縣)人士遂於清乾隆三年( 西元 1738年)合資興建龍山寺,並迎請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臺。


  艋舺龍山寺與關渡宮、清水祖師廟合稱台北三大廟門,知名度高,又主祀觀世音菩薩,是日本觀光團來台必參拜的廟宇。


恭奉主神:


  龍山寺內恭奉佛、道、儒三教重要神祇,有代表佛教的四大菩薩(觀世音菩薩、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地藏王菩薩),有屬於道教的三官大帝,及儒教的紫陽夫子、文昌帝君。主要可分為前殿、大殿、後殿三個殿,此外可細分為許多廳,共有神祇兩百餘尊,各司其職,以回應信徒們的種種疑惑。


  民國卅四年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空襲摧殘,中殿全毀,惟觀世音菩薩聖像仍端坐蓮臺,寶相莊嚴;以往遇有空襲,居民皆以觀世音菩薩蓮座下為避難所,然此次空襲前夕,避難居民因不堪蚊蟲叮咬紛紛返家避難,以致中殿受毀時無人受難,居民相信是觀世音菩薩庇護而奔相走告,此一神蹟更使得觀世音菩薩成為艋舺居民一大精神支柱。


  一般媽祖廟如北港朝天宮正殿祀奉的是媽祖,後殿為觀音菩薩,觀音後面則是阿彌陀佛,龍山寺剛好跟朝天宮相反,前殿現供有三寶佛,正殿恭奉觀世音菩薩,後殿則為天上聖母殿、文昌帝君殿、華陀廳、關聖帝君殿、月老廳。


參拜順序:


  共有天公爐、觀音爐、後殿爐共三爐。依佛教儀軌,一開始先至前殿禮拜三寶佛後,再依序上香參拜即可。其中,爐體較高、靠近大殿的為天公爐;體積最大、位於中庭靠近前殿的為觀音爐。後殿由中間開始往兩旁參拜;同樣靠近中間的,先拜龍邊後拜虎邊。


建築風格特色:


  龍山寺總面積約1,800坪,坐北朝南,為三進(第一進(三川殿(前殿))、第二進(中殿)、第三進(媽祖殿))四合院之閩南式宮廟建築。前殿、大殿、後殿、與護院合成一瘦長的「回」字型;但是若加上連結大殿與護院的走廊,則又形成一類似「日」字型的形狀。


龍山寺風水傳說:


 清乾隆三年(西元1738年)龍山寺創建時,在寺前曠地開鑿水池,整體看起來後面為屏有靠,前面開闊有水,形成風水學上的「美人照鏡穴」。除此,古人認為美人都會嫁到富貴人家,子孫都是傑出優秀的好人才,
「美人照鏡穴」,不僅可保
護萬華區居民免受回祿之災
,亦可常保艋舺地區繁榮。


銅鑄蟠龍柱:


 全臺唯一的銅鑄龍柱,位於三川殿正面入口處,為1920年代由廈門剪花匠師洪坤福老師塑胚,臺北鐵工廠李祿星鑄造而成。龍身線條分明,柱身以封神榜人物雕刻陪襯,柱底則有海浪、鯉魚與柱珠,顯見當年匠師手藝之精巧。


鑿井:


  龍山寺的中殿鑿井為螺旋形狀,它是天花板上的木造結構,工法複雜,不用一釘一鉚,全由斗栱相嵌築構而成。於民國初年建造時旋轉方向為逆時針,但在1954年重修時卻被改成順時針,根據同修研究推測:由下往上看雖為順時針方向,但若從上方俯瞰則變成逆時針旋轉,符合自古以來老祖先教導我們的天理原則。


釋迦牟尼佛塑像:


  此塑像為日治時期出身艋舺的臺灣第一位雕塑家黃土水雕造,作為艋舺龍山寺落成之禮,立像以南宋梁楷水墨畫「釋迦出山圖」為藍本而製作,二次大戰時遭戰火燒毀,現物為原模翻製。與印象中佛陀豐潤的面貌不同,此佛陀塑像面貌清瘦,似乎在訴說著佛陀在苦行林中修苦行6年,忍受飢餓痛苦,而後在菩提樹下打坐靜思,覺悟成佛的故事。


邊門壁堵:


  一般看到的壁堵都是以泥塑或石雕形式呈現,但位於媽祖殿東西兩側門牆的龍虎壁雕塑其材質為彩色的交趾陶。此為1920年匠師洪坤福的作品。左側龍堵,龍首碩大威嚴,翻騰於雲紋之間;右側虎堵,猛虎瞪睛,作下山狀,生氣盎然。


後殿人物柱:


  這裡的人物柱由武榮媽祖會出資,泉州石匠用觀音山石雕刻而成。有別於一般龍柱都是雕龍,或八仙來祝壽,以「郊遊記趣」為主題,呈現出山石景色、過往旅人、民間休閒生活等,為少見的雕刻題材。


瀰漫濃濃泥土味的青草巷:


 據說艋舺開墾之初,當時流行疾病相當多,但是有證照的中醫卻極少,赤腳仙仔(沒有經過正規訓練的醫生)和青草藥店就成為民間診療的主要機構,大家都是喝青草熬成的湯汁來治病,許多的古傳偏方,都隱藏在其中,當時還被人稱為「救命街」。


  艋舺龍山寺旁的剝皮寮歷史街區,位在康定路、廣州街及昆明街口,整條街區保存了清代完整的街型、傳統居屋以及日據時代的市區改正後的立面和光復後改建的面貌,剝皮寮歷史街區的整個建築空間,見證了當年艋舺的發展。


  剝皮寮地名的由來有許多說法,一說是唐山木材運到此地才剝皮,有一說是歷史一百多年的老松國小以前有水池,以前的人在裡面剝獸皮清洗。據考最有可能是日治時代叫做北皮寮街,台語發音近似剝皮寮,政府文化重建之後將之定名為剝皮寮。


  因數百公尺的街道從日治時代後期乃至於1945年10月25日之後,都列為老松國小的校地預定地且不能增建改建,因此混合著閩南式及西洋巴洛克式的獨特建築意外被完整保留。


  在街區內包含了不少具有紀念意義的歷史古建築以及店家,如呂阿昌醫生宅、章太炎旅臺居所、鳳翔浴室、宋協興號、長壽號茶桌仔店、永興亭、秀英茶室、威靈壇、日祥旅社、太陽製本所等。



文案記錄:彭育心
攝影:梁宥崧、李鼎賜
編修:李鼎賜










since 1999,Copyright (C) 2022 (AGS) All Rights Reserved.
本網站刊載所有資料、圖文、影音…等內容,均受著作權保護,
為利各界廣為利用於宣揚媽祖聖恩,無償提供以非營利方式使用,
唯使用時應尊重智慧財產權標記註明出處。




育德媽祖同修會
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一段268號16樓之1 (02)2251-3513
育德媽祖同修會
-- 回到頁首 go top --